找到相关内容96篇,用时61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无着的学说

    成;又色界的受生,和无色界生起染污或  善心的依止,在无色界起无漏时而无色界不灭坏,在非想  非非想处起无所有处心或无漏时而不舍二处,以及有情临  死时的冷触上身或下身,这些都不得成立了,依据这...「诸法依藏住,  一切种子识,  4页  故名阿黎耶」云云的一偈。此引教证,所以此论亦说名阿黎  耶识;而和「阿陀那识」、「」、「意」,却成了异名。  关于「阿陀那识」,即是解节经----解深密经-...

    昙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51571214.html
  • 佛教与青年

    ,断灭世间苦恼之因果,进修出世无漏道,不但欲断惑证真,还欲令自他开佛知见,共成佛道,因此名正思惟,又名正欲。 正语,是正当的语言,语言是人的心声,有之内而传于外,是以思想不正,私欲氾滥的人,不但两...无漏,收摄口业,住于善法,凡有言语,皆与真理相应,名为正语。 正业,就是从事正当的事业。佛教认为,凡能促进社会安定、繁荣,对自他有利,对国家有益的行动,无论是士、农、工、商,皆名正业。否则,...

    文珠法师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121376629.html
  • 《慧远问大乘中深义十八科并罗什答》(续四)

    虽不及菩萨的慈悲,由於与无漏合的缘故,也并非不妙。如经中说,比丘由慈心的因缘,修七觉支,若断绝了五道因缘,虽不再轮回于五道之中,慈悲还在。当发心成佛时,这种残存的慈悲还可以增长为大慈大悲。《法华经》...山移动,河水停流,何况使焦种再生呢?用无漏之火来烧阿罗汉的,阿罗汉当然是不会再生的,但用佛的无量神力帮助,阿罗汉怎能不发作佛呢?假使佛叫阿难去作各种恶事,阿难对佛恭敬深爱,也会去作,何况佛授记他作...

    不详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1/06562193155.html
  • 佛土

    因缘,二乘以后得智为正因缘。诸佛土的果相,依《佛地经》说是以最极自在净识为相,这就是说以佛的无漏为净土的体相。经文的识字原文作了别,这是说净土的体相是从认识(了别)方面加以判别安立的,离开认识的作用...识有多种,若分别安立则自受用土即第八识(赖耶即密严),他受用土即第七识(华严,极乐),变化土即前五识(娑婆)。上文所说,十地菩萨见法性土(分证)和他受用土,地前三乘见变化土,都是不离能见者的有漏无漏能...

    郭元兴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70739806.html
  • 佛教泛论(十七)

    功能,故得此名;也称为无漏律仪,或称道共戒。只有圣者能成就。此二律仪无表随定心无漏而起,定心无漏心灭时,无表业亦止灭,故称随心转之无表业。相对于此,别解脱无表业是于乱、不乱、有心、无心等四位相续...例如杀生,于一刹那间,由贪行杀时,是痴的,所以是无明;与贪相应的思心所是行;于了别境是识;包含识的一部分色,以及全部的想与一部分的行等三蕴是名色,名色中的五根,由于六处具足,因此是六处;六处与境、...

    宇井伯寿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34747086.html
  • 寻 伺

    maggavgo)之正思惟(sammasavkappo)?诸比丘!成就圣心、无漏、圣道者,修习圣道结果之寻(takka思)、寻思(vitakka)、思惟(savkappo)、安止(appana)、极安止(byappana)、的安置(cetaso abhiniropana)、语行(vacisavkharo),诸比丘!此等为圣、无漏、出世间道支之正思惟。”(M.117./III,73.) 经中所说...

    明法比丘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73350361.html
  • 杂谈《杂阿含经》的涅槃思想

    涅槃  经群542、545、621、627、636、638。  例一:尊者阿那律语诸比丘言:"若比丘在于学地,上求安隐涅槃心住,圣弟子云何修习多修习,于此法律尽诸漏,无漏解脱、慧解脱……当住四念处。...涅槃、出离之乐,汝当舍离有身顾念,乐于涅槃之乐为上、为胜……"  6、涅槃是生命之解脱:  佛告比丘:"……于识生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正解脱,是名比丘见法涅槃。"(28经)  7、涅槃是生死之...

    明 远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92050600.html
  • 佛法的修道次第:《七车经》

    作证(亲身体验)成就游,亦慧观诸漏尽者,是谓比丘阿罗诃,名俱解脱。” 又《长?十三》(大缘方便经)中说:“诸比丘于此法(指十二因缘法以及名色与爱的非我)中,如实正观,无漏解脱,阿难!此比丘当...的思惟,是经典中常见的教诲。要能对“正法”作深度的思惟,则不是一般的散乱所能成办的,非得有相当的专注力不可。深层的专注就是“一境性”;也就是禅定。佛陀常赞许的禅定,是 “四禅定”,所以《杂?五六五...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471753544.html
  • 长老尼偈

    婆蹉种出家的弟子来问佛陀 “…..颇有一比丘于此法、律,得尽有漏,无漏解脱,乃至不受后有耶?佛告婆蹉:不但若一、若二、若三,乃至五百,有众多比丘,于此法、律,尽诸有漏,乃至不受后有。婆蹉又问:且置比丘,...现在所见的比丘尼应守戒条比较多,达三百四十多条至三百八十多条不等。八敬法其中第七条所提到的僧伽婆尸沙即僧残法如果比丘尼犯了这一类的戒条的话,必须从比丘僧众及比丘尼僧众二部僧中忏悔,以去除憍慢。佛陀为...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062354601.html
  • 佛教诗集之『长老尼偈』

    比丘尼犯了这一类的戒条的话,必须从比丘僧众及比丘尼僧众二部僧中忏悔,以去除憍慢。佛陀为比丘尼制定了比比丘僧更严格的规范,从此佛教僧团中始有比丘尼众。虽然剃发舍家的尼众所须遵守的戒律比比丘更多,但佛经中记载比丘尼所得的果报与比丘同等。杂阿含经964 (婆蹉出家相应)提到有一次有一位叫婆蹉种出家的弟子来问佛陀 “…..颇有一比丘於此法、律,得尽有漏,无漏解脱,乃至不受后有耶?佛告婆蹉:不但若一、若二...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162656121.html